填补癌因性厌食诊疗领域空白,中国首部《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见刊

时间:2025-04-02 14:49 来源:中国商业视点网

癌因性厌食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初诊癌症患者的癌性厌食发病率超过40%,而中晚期患者则高达80%以上超过75%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癌因性厌食,约30%的肿瘤患者直接因癌因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而死亡。

目前癌因性厌食普遍存在在临床中易被忽视,医学界对于癌因性厌食的发病机制仍缺乏充分的理解,其筛查与诊断流程标准暂未统一,干预时机与治疗方式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近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发起的《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见刊,此共识汇聚了全国200多位顶尖专家的建议及指导,是中国首部癌因性厌食诊疗领域的共识,填补了国内在癌因性厌食诊疗领域的空白,也满足临床医生对规范诊疗的迫切需求。

 

 

明确癌因性厌食发病机制

癌因性厌食是病理生理因素、治疗因素和心理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先于体重降低出现且受独立发病机制的调节。

此次共识对癌因性厌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了完整的梳理,并标准的流程和方法来筛查和诊断癌因性厌食患者。

发病机制上,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食欲调控信号、干扰食欲调节中枢并导致癌因性厌食发生。

抗肿瘤治疗也可能触发或加剧患者的厌食症状。化疗药物可能通过味觉障碍、恶心呕吐或炎症反应直接抑制食欲;头颈部放疗可导致口腔黏膜炎、口干及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患者进食愉悦感;消化系统肿瘤切除术可能会改变食物流出道结构及其生理激素分泌功能,进而引发厌食。

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也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食欲减退。

此外,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剧代谢紊乱,形成“情绪-食欲”恶性循环。

确认规划范诊疗路径

在临床实践中,癌因性厌食的规范化诊疗需遵循“筛查-诊断-干预”三阶段路径。

首先通过“食欲评分法”(0-10分)进行快速筛查,评分≤6分且持续3-5天者需进一步评估;结合简明膳食自评工具(能量摄入<900kcal/日)及体重变化(6个月内下降>5%)初步识别高危人群。

确诊需采用国际通用的厌食及恶病质功能评价量表(A/CS-12)量化评估,总分≤37分可确诊,并通过口腔问题评估问卷(如头颈部放疗患者)等辅助工具细化症状特征。

综合管理与药物治疗策略

患者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围手术期、围放疗期以及围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都可能会伴发癌因性厌食,积极改善食欲并进行营养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癌因性厌食营养状态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影响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共识”也对癌因性厌食的综合管理策略进行了整理

共识”推荐甲地孕酮800mg/d为癌因性厌食-恶病质治疗的最佳剂量,但甲地孕酮是一种天然类固醇激素黄体酮的合成衍生物,在《中国药典》中为BCSII类药物不溶于水服用时需伴随高脂高热餐。传统剂型的甲地孕酮在空腹状态下峰值浓度仅为187ng/ml,无法达到最低起效浓度300ng/ml的阈值,须伴随高脂高热饮食方可起效(30分钟内食用完含800~1000卡路里热量,其中50%热量源自脂肪的饮食,此举是用于刺激胆汁酸分泌,提高甲地孕酮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导致治疗时个体差异大,疗效不稳定。

采用纳米晶体技术升级的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可极大地提高生物利用度,无论空腹还是餐后服用均可起效,其生物利用度较普通剂型提高约22%,纳米晶体甲地孕酮625mg(5ml)等效于普通剂型800mg。此外,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对体重提升速度更快,平均体重增加时间从14d缩短至3d12周内平均体重增加5.4kg(是传统剂型的1.5倍)。

 

 

此外,“共识”也提及了糖皮质激素、奥氮平、阿那莫林、沙利度胺及促胃肠动力药物在癌因性厌食治疗中的作用,但仍需更多研究予以验证。除了药物治疗,其他干预措施如营养管理、康复锻炼、心理干预、中医治疗等也都对改善患者食欲有一定作用。

此次《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将为临床医生诊疗癌因性厌食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癌因性厌食“积极筛查、早期干预、规范诊疗”临床理念的建立,并完善肿瘤支持治疗方案。

未来,期待我国能在癌因性厌食管理领域取得更为显著的突破性进展,惠及于广大的癌症患者群体,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及生活质量。

编辑:yezi
图片新闻